0%

期末成绩陆陆续续出来得差不多了,我也终于找到时间浅浅总结一下这学期的收获了。

刚从高中模式中逃脱出来的人大概是逃不开高中的思维,身边有不少紧紧盯着成绩的朋友(当然我也算是,毕竟是第一次大学的考试,陋习难改)。若是但从分数上看,除了线性代数寄的很惨之外,其他倒也能接受。充满智慧的教务老师们,为了“降低压力和内卷”,把成绩分布和排位功能给取消了,我也尚不清楚我这均分是个什么水平。

只不过,若但从期末考试的卷子上看这一学期的收获,也未免过于肤浅了,毕竟如果要评论一下这学期的一些课:

(1)思政、国防、毛概,这三门是每门一天速通的。据此总结了经验:摆烂一学期,考前速通也能90+(当然更高我也不追求)。

(2)高数和线代的内容,大部分高中竞赛时期就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,而且XJTU考试题的难度相比华科实在是简单,再往上跟USTC、PKU、THU更没法比。

(3)婴语,主要是学术写作的内容,学到了很多学术写作的格式和规范,收获很多,也很喜欢楚老师。但其实一周一次两小时的婴语课,也提高不了多少真正的英语水平,考个四级就老实了。

(4)选修课更是水的一批,这学期选了一门生态学、一门材料学的课。感觉选这些“推荐的好课”确实是上课水、不点名、给分高,但是1门课就要白白浪费32个小时(毕竟上课写作业也没啥效率,如果不逃课,那课堂的时间确实很浪费)。上完之后有一种强烈的空虚感,应该再也不会选这种课了。

那这学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?

第一,学会了编程,算是小白入门的第一课。编程从0学起,而且基本上是让GPT教我、帮我debug,靠着PTA上的作业题学会的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“大不了自学”的含义。作为高考选拔进入,曾经有自认为不错的物理竞赛背景的同学,我选择CS类的专业,本身并没有什么基础优势,编程都是现学的,算法更是一窍不通。这学期从科学上网、学会github、再到学习一部分pytorch、搭建个人博客,虽然水平远比不上少班的大佬们,但总算是学习了一点点技术,这应该是未来工作/研究中比较实用的部分。

第二,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社交扩大了一些。很不幸,高中同学没有来XJTU的,以前认识的朋友进入XJTU的也不多,再加上我是后选拔进班,和其他同学军训和住宿都不在一起,social十分困难。我也得强行转变一下MBTI,变得E一些,主动加了不少朋友,也很有幸能认识到很多少班的大佬们。非常感谢大佬们不吝赐教,这学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帮助。

第三,AI学组运行平稳起步,顺利走上正轨。当时本着想为同学们做些事情的想法,再加上自己时间比较宽裕,就接下了24级学组负责人的职位。我接下工作后才发现,学组各方面制度和架构其实很不完善,创立时间也不长。怎么把学组建设好、运营好,让学组中各位大佬团结起来、发挥聪明才智、创造集体价值,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。从一开始准备见面会,分配工作,到后来一项一项推进工作,产出一份一份资料,学组的每一项工作都倾注着我们的付出,凝聚着所有人的努力,我也当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
第四,身体素质相比有了很大提高。荒废了半年多的长跑慢慢拾起,从一开始的两公里六分配,用两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提高到五公里四分半的水平。在无数个零下黑夜的田径场上,音乐、脚步和呼吸共同律动,我似乎又找回五年前那个1500米银牌的自己了。相比去年那个一周跑几趟医院的我,这学期去医院的次数明显少了很多(或许也是因为大部分问题都能自己诊断然后吃药解决)。然而不幸的是,期末周的来临,让我有半个多月找不到跑步的时间,连续一天一门速通的压力也让我身体扛不住了,期末考完一回家就直接急诊科输液去了。

看起来很棒,所以下学期有什么打算呢?

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,因为计划的制定是从最核心的价值观出发的。所以,这必须要回答这样的问题:我看重什么呢?这学期最后一次心理咨询的时候,老师抛给我一个这样的问题,她希望我寒假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。

我追求的是90分提高到95分,然后获得4.3的绩点的那种满足吗?还是门门课都要争取上90,最后拿奖学金?如果为了成绩/科研天天晚上学到1点以后睡觉,身体素质下降,这是我想要的吗?

首先,我想我来XJTU是为了学知识和技术的,上课的主要意义是学知识,成绩只是学习成果的一个反映,大概比保研线高一些,维持在安全能保研的水平就够了,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心力去争前几名。既然上课的主要意义是学知识,那么我宁愿选一些上课水平高但是给分低的老师,或是内容我感兴趣/内容有价值但给分低的课,而不会去选那些给分高但是上完之后没什么收获的课。当然,一些必修课如果像后者一样,不如翘之,然后从网上找替代品学习。

至于奖学金,我倒认为争取的必要性不大,可以随缘处之,有机会就拿,拿不成就算了。如果为了这几千块钱牺牲掉一些更为重要的价值,那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没有抓住主要矛盾。

其次,身体素质上我希望能继续提升一些。跑半马和爬雪山是我一直以来的两个梦想,希望下个学期能至少实现一个。跑半马需要月跑量100km以上,至少训练半年,注重10km/15km这样的长距离跑步训练(这学期的5km训练是远远不够的)。爬雪山也需要半年以上的准备时间,长跑训练、负重爬楼训练、肌肉耐力训练都要加上,而且还需要一些训练营培训一些冰雪技巧(不过这倒不难,身体素质是最硬的一道关)。另外,规律的作息也是身体素质的一个保障。希望下个学期还能保证12点半以前入睡,然后8点左右起来的充足睡眠(听起来不像是上大学的,但我这个学期确实如此)。身体和事业是同等重要的,如果工作真的需要我熬夜处理,那我认为应该放弃一部分工作来保证睡眠。

还有科研的问题,身边有不少大一就进组的同学,但是盲从跟风并不是我想要的,我更希望的是能有机会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中去。毕竟有兴趣才会有动力,工作起来有激情就不会感到疲惫,若是单纯以论文成果为导向,恐怕我没法承受这种强度的枯燥工作。另外,目前自己的水平也十分有限,提高能力是根本,基础知识应该格外重视,不能急于进组科研,更不能急于追求成果。

最后,希望学组的工作能继续推进一些,希望能推动更多同学加入到资料编写、学业互助的工作中来,让学组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,也在学组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,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、管理能力。

这学期的故事就到这里了,下个学期会更好,一定会。

Introduction

欢迎您访问 HzmSailor 的个人博客!我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本科生。

博客用于整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习笔记,AI方向论文摘要和个人日志等。(然而目前只有日志)

欢迎邮件联系我! E-mail: zimuhan276@gmail.com

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物竞和我的2023年。

“有一种事物很恐怖,叫断断续续的梦终有消散的时分,令人愀然的结局终将迎接光暗相逢的伊始。”读到两年之前梁老师写下的这段文字,倏然之间,心里为之一颤。朦胧魔幻的梦终于走到消逝的尽头,而我在此刻,将倾尽真心,为它庄重送别。

我不知用何种语言才能确切表达这样的一种玄妙的旅途,它如同毅然踏上不知终点站的列车,并义无反顾地驰车奔涌向前,绕过蜿蜒的小路,越过奇崛的峰峦,或踏过万壑绵延的沟野,或奔驰于一马平川的山原。若让我平心而论,去谈谈这种旅途的得与失时,我却只会轻描淡写地讲:是这样的旅途,让我看到不一样的天地,探寻无人品悟过的快乐,也或许能找到自己灵魂之所向、精神之所归。这种体验无论结果的胜与负,也无关过程的得与失。这不应只是享受名利之雍华,享受利得之喜悦,享受得志之光辉的投机博利,而是寻求本心,探索自我的一次勇敢的尝试。

我记得旅途的开始,是2021年7月11日的清晨。暴雨刚过,积水许多。蓝色的清晨,我坐三号线来到彼时遥远的二中,坐在了实验楼310第一排的最左侧。我特意选的这个位置,因为听说陈路加就坐在这里考进了清华,也希望坐在这里,能为自己带来一些好的运气。刚开始看高中物理学,虽然比斌神看的慢不少,但也从未因此着急,倒是看一些有一些的收获。慢慢的,程书、难集、题选、国培……写满的刷题本堆叠成山,刷完的试卷装满了纸箱,我的实力也在一点一点增强。

我还记得一次一次去中山宾馆的培训。冬日的早晨,漆黑一片,只有和平路高架上橙黄的灯光把车影拉的很长。集训是极其有规律的:刷题,讲题,再刷题,再讲题……但从未因此感到无聊,课间弹个钢镚,或是弹个尺子,哈哈一笑,这些简单的游戏总让人解压。我们还曾有规矩:考的好的要请大家饮料或者雪糕,这多少会给水平稍弱的朋友一些安慰。

我还记得一次一次外出的学习培训,远方的风景总令人心旷神怡。

伫立在橘子洲头,望湘江日落,看淡淡的靛青色天空中露出血红的微光。这是何等精妙的自然景色!一半是天青色,一半是血红色,仿佛是从天空的中间劈开一条极细的裂缝,肆意地播撒下鲜活又有生机的落日余晖。“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”

缓缓骑行于厦门雾气腾腾的海滩,看潮水一层一层涌上岸边,又一层一层褪去。漫步沙滩上,留下的脚印一深一浅,还有某人调皮写的一个“毸”字(乐)。那轻拂面颊的晚风,那稍有些咸味的空气,和着那日在海边无穷无际的遐思,最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回忆。

最难忘却的便是夏日的北大。澄明清澈的未名湖,静静矗立的博雅塔,激情澎湃的物院教授,执着高深的课题研究,北大的湖光塔影、科学精神、人文关怀,在我心里深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,烛照苍白疲惫的备考时光。

然而,美好的时日总是短暂的,临近复赛,考试的压力与日俱增:春联落榜的惊愕与恐惧、集训糟糕的压力与焦虑……忽然某一日,我有些怀疑:这是否是我真心热爱的旅途?这漫漫旅途的终点是物理的探索,还是功名的成就?或是,这只是一场虚幻缥缈的梦境,它终将在时间长河里慢慢消散?我想起曾经的那些疯狂与残忍:我想起冷落一旁的高考课本,我想起被迫分离的最好朋友,我想起为之着迷的文学著作……仿佛是走入了无底之洞,仿佛是陷入了精神牢笼,我已无能为力,无法逃避,无路可退。我只想早日结束这一切痛苦和挣扎,回到一个正常高中生的世界。

复赛结束,与其他落榜者以头抢地、如丧考妣般的痛苦不同,我感到一种异乎常人的解脱与释放。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我兴高采烈地收拾起高考课本,去教学楼里落座。我迅速融入了高考课的节奏,慢慢拾起曾经抛弃的知识碎片。“一切向前看”,我总用这五个字劝勉自己。或是遮盖过去的某些疮疤。

虽然退役许多时日了,我仍时常去实验楼看看,看看下一届追梦物竞的年轻人,这是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受。看他们一人一个小书架,摆满曾经熟悉又亲切的竞赛书;看他们的训练计划表,又想起当年我们的两天三考;看他们分组阅卷、讲题,如同我们当年的讨论课一样……

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!当我坐在卓越考场上,再次翻开熟悉的物竞试题时,已无言以对。我淡淡地望着旁边的同龄人,他们有人竞赛落榜后孤注一掷,为卓越奋战到底,我敬佩他们的勇毅与坚持;我静静地看着身边的年轻人,他们年少有为,物竞之路上仍有无穷的未来可以探索,我羡慕他们前途似海、来日方长。我也默默地注视手里的签字笔,它是我拥有的一切。因为,笔随心动,路随心生。

和牧佬喜欢陈奕迅的《葡萄成熟时》不同,我最爱的是他的《苦瓜》。

就像我一直听香夭从未沾湿眼角   
仔细地看神坛里木纹什麼精巧也不觉   
却在某萧瑟晚秋深夜 忽尔明了了 而黄叶便碎落   
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   
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 

苦瓜,曾经吃出的只是苦涩味道,而在有所经历,褪去曾经的青涩与稚嫩后,才能吃出其中清甜与睿智。品味苦瓜,也是在回首自己走过的路。曾经那些所谓踟蹰徘徊、忧郁不前,或是愀然揪心、怅然入梦的往事,已成过往云烟,随风飘散。明悟之际,也只能淡然道:“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”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人生的经历无法复刻,也无法重来。曾经那些兀兀穷年不知其意的探寻与迷茫,却在一萧瑟深秋夜里忽然明了了。

黄叶碎落了,那些曾经看不开也解不出、挣不开也逃不过的事,也忽然,随黄叶飘落了。

(2023年12月31日夜,于北京)